
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區塊鏈、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,“數字貨幣”應運而生。數字貨幣(Digital Currency,簡稱DC)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,是一種不受管制的、數字化的貨幣,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,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,大眾所熟知的比特幣就是一種數字貨幣。數字貨幣依賴加密算法和節點網絡,具有可流通性、可存儲性、可離線交易性、可控匿名性、不可偽造性、不可重復交易性等特點。
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,各國都在數字貨幣這個賽道進行角逐。受到Meta于2019年提出數字穩定幣“天秤幣”(相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價值穩定的加密資產)的影響,英格蘭銀行在2020年以后正式將中央銀行貨幣提上日程,數字穩定幣也成為英國監管當局的關注重點。2023年2月6日,英國財政部和英國央行聲明稱,就英國數字貨幣這個問題,他們正在征求意見,意見征求工作將持續到6月初,是否要推行數字英鎊的決定將在2025年前后做出。英國是最早放開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,并致力于完善監管制度,現今已逐步建立起涵蓋稅收、反洗錢和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的監管體系。2016年英國正式啟用“監管沙盒”制度,這一步是數字貨幣蓬勃發展的基石。監管沙盒(Regulatory Sandbox)概念由英國政府于2015年3月率先提出?!氨O管沙盒”是一個“安全空間”,監管者在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、嚴防風險外溢的前提下,通過主動合理地放寬監管規定,減少金融科技創新的規則障礙,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案積極主動地由想法變成現實,在此過程中,能夠實現金融科技創新與有效管控風險的雙贏局面。2022年11月15日,美國紐約聯儲銀行創新中心發表聲明稱,將于花旗、匯豐、萬事達、富國銀行等展開為期12周的數字美元試點項目。這標志著美國在數字貨幣方面邁出了一大步。據大西洋理事會數據統計,目前已有10個國家推出了央行數字貨幣,另有105個國家正在進行與之相關的探索。我國早就在2014年就提出了數字貨幣的相關研究工作,在2016年央行提出了發行數字貨幣的目標,2017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成立,2019年法定數字貨幣開啟“閉環測試”,2020年全球首張法定數字貨幣在中國誕生,2022年《“十四五”數字經濟發展規劃》提出“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,有序開展可控試點”。據移動支付網統計,截至2022年月4月,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城市已達到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在內的23個地區。業務范圍包括批發零售、餐飲旅游、政務繳費等領域,并且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、冬殘奧會中作為創新支付方式推廣使用,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愛,全方位展示了我國在金融創新領域的發展。數字貨幣的出現和發行改變了傳統的支付結構,提高交易效率、減少對金融機構的依賴、保護個人隱私、提升安全性......不僅增加了消費者支付方式的可選擇性,也起到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。除此之外,數字貨幣還能夠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。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,數字貨幣明顯的優勢優點讓其發展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,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很多方面,數字貨幣也面臨著一些挑戰。兼容商業銀行是面臨的難題之一,商業銀行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數字貨幣必然會影響到其經營發展。與之對應的還有金融風險向外領域擴散的風險,由于數字貨幣缺少與之對應的成熟的法律監管措施,除了金融監管部門、商業銀行、市場機構等傳統金融領域,還涉及到了財稅、司法等其他諸多領域。即使困難重重,任重遙遠,我國在數字貨幣的發展道路中向前推進的決心不會變。全球數字經濟迅猛發展,數字貨幣已成為多國布局全球數字經濟的重要賽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