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Google十年員工、數據分析產品BigQuery創始成員之一Jordan Tigani在自己的博文中表示“大數據已死?!彼J為數據大小根本不是問題所在,我們已無需擔心數據大小,而應專注于如何使用數據來做出更好的決策。如此言論之下,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圍觀和熱議。當紅炸子雞ChatGPT背后的老板Sam Altman曾在舊金山舉辦的一次技術活動中談過對大數據的看法,他認為“AI研究領域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,不僅依靠海量數據,同時更需要海量的計算?!鄙鲜鲇^點不僅強調了海量數據重要性,對比Jordan Tigani所認為的“重存儲輕計算”看法,正好相反。那么,大數據到底“已死”還是“活的更好”呢?眾說紛紜,不過從各種行業數據表明,在細分領域,“處理大數據”正在成為常態。當數據保存的支出小于其挖掘價值,那就應該放棄,我們需要判定哪些數據需要及時清除,以及背后的原因,這將成為數據工作的重要部分。IDC也于今年的1月24日發布的一篇預測證明了大數據市場仍在增長,內容指出,未來幾年,全球大數據和分析軟件市場將實現強勁增長,且具體到該板塊各細分領域,未來幾年增長率均為雙位數。大數據概念在十多年前便開始興起,時至今日,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都意識到了數據的重要性,數據源的數量、生成速度和價值正在迅速增加。在一定程度上,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到越來越便捷的生活,與現今世界數據之間的“密切流通”相關聯。數據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,數量可觀到被稱為“大”的數據意味著我們從數據中獲取見解的方式發生了構造性的轉變。雖然它距離完美還差很遠,現如今的大數據,基于龐大的數據量進行推算,數據與數據間存在的權重差異,讓大量邊緣數據對結果帶來質的影響,也因如此生活中大數據缺陷開始逐漸顯露。大數據不等于一切,而大數據也不只是數據大,對大數據價值的思考需要更多的理性,才能更好地激發它的能量。而目前,在數據應用和挖掘上,多數企業的能力和偏重還集中在數據采集上,更核心的數據治理、數據挖掘分析尤其是決策指導性質的深層次分析能力還不夠到位,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大數據正在和其它新技術如云計算、AI等一同推動著世界朝著更細致更具體的方向發展著,同樣的,它也被我國賦予戰略資源的地位,寄予重要期待。2022年2月17日,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,“東數西算”工程正式全面啟動。同年12月19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》,意見描繪了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,提出了以產權制度為基礎、以流通制度為核心、以收益分配制度為導向、以安全制度為保障的數據基礎制度頂層框架,對于充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具有全局性、奠基性、引領性重要作用。隨著大數據產業鏈的日益完善,我國大數據產業逐漸形成以數據資源型、技術擁有型、應用服務型為主的競爭格局。其中,以垂直行業和垂直應用領域為代表的大數據創新方案不斷拓展。以政務領域為例,數字政府在建設過程中并不缺數據,難點與痛點在于對數據的有效挖掘和利用。中國聯通在此基礎上推出的“資治”政務大數據平臺,支持政務數據的多跨協同和縱向貫通、橫向聯動,能夠靈活地支撐不同場景下對數據的供給、開發利用和服務的封裝,并建立了“N個政務領域大腦”,為政府精準施策和科學指揮提供數據支撐和輔助決策,從而滿足城市治理和政府管理提質增效的需求。除此以外,金融、通信、零售、醫療、交通等傳統行業在大數據的改造下同樣煥發出新的生機,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變革,逐漸向網絡化、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。有人把數據比喻為蘊藏能量的煤礦,大數據的價值含量、挖掘成本比數量更為重要,因此,大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不在于“大”,而在于“有用”,對于很多行業而言,如何利用大數據成為了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。